多年城市化进程中,离开乡土进城打工的农村家庭,或者因职业发展而在不同城市间流转的人们,最大的顾忌和忧虑,恐怕就是这种流动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就读的问题开始,就注定了“异地高考”的话题,终有一天要被推到我们面前。
近日,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一句话,成了网络和媒体间的热词:异地高考。
教育部正在与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允许部分学生异地高考的办法。这是自然而然的教育政策演进,在京沪的地方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里已有提及。
然而眼下,我们离真正敞开“异地高考”的大门还有距离,也不宜急躁冒进。
回顾一下在解决流动人口接受教育问题上所走过的路程,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容易。仅仅是流动儿童的读书归流入地解决,这一件基础的、完全由教育部门主导的义务教育的改革,也是直到近几年才有了实质性推进,至今还留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不配套的尾巴。
外来孩子能进公办学校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固然令人振奋。但随后的问题便是:这些孩子的未来升学通道何在?从几年前开始,一些地方悄悄放开本地中职学校的招生,算是一种双赢的解决方案。比如上海,每年已有四五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能通过一次特设的考试,进入中专、职校。现在,随着这些孩子的毕业,探索让他们可以在本地升学,读大学的改革就是势在必行。
正在京沪两地展开研究的“异地中考”或“高考”,与全国一统的考试无关。地方政府想出的办法,要么是设立单独考试,要么是利用正在进行的自主招生试验,一句话,都是“绕道”而行,没有触碰到高招的户籍政策。以上海为例,有关负责人曾表示,目前的试验,只是在部分市属高职高专院校里进行,在普教、高考之外,给外来孩子多一种机会和选择。
理由很简单:高招与户籍脱钩,涉及的改革范围太大太复杂,远远不是教育一个部门、高考这一件事本身能够破解和决定的。尽管备受攻讦,但实行多年的统一高考和按省区录取办法,依然是目前最行之有效、较为理性和公平的一种体制。不能仅仅因为其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就冲动推翻,单边推进,轻率革新,缺乏相关政策措施的细化配套,很可能造成新的政策缝隙和更大弊病。“异地高考”成了热词,不免也让人担心,原本已暗流涌动的高考移民现象会不会因此加剧,造成了新的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可持续。
今年两会上,时时听到代表委员们用到“科学配套”、“健全机制”这样的句子。事实上,事关民生的许多工作,如教育,如文化建设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投入大收效慢的“长线工程”。做好它,固然需要“民有所呼,国有所应”,但也切忌演变成浮躁推行,不能只求博得一时掌声与满足,轻忽科学思考与充分筹划,轻忽了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原本铁板一块的制度,需要有轻启窄门探索尝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否则,好政策就难于落地,好改革会因过分功利而走样。
更多相关信息查询请访问:艺路网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