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自幼在京上学的蔡语驰要参加高考了,按规定,她必须回原籍报名,由于种种原因,蔡语驰报名没有成功。一怒之下,她委托律师状告教育部。 城市化的进程中,蔡语驰身后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户籍及依附其上的教育法规造就了几多悲欢离合?他(她)们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愤怒之下,他们决定状告教育部的行政不作为。 1991年,蔡铭从邯郸到北京工作,随后妻子带着孩子也来到了北京。事业一帆风顺,1997年蔡铭在大兴区买了房。 安定下来了,蔡铭一家在北京却是“黑户”。 转眼,蔡语驰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上公立小学有困难,蔡铭送她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即便这样,蔡铭还是掏了4万多元“赞助费”。 从小学开始,蔡语驰就知道自己与班上的孩子不太一样。“请同学们回去找家长拿户口页。蔡语驰你是外地的,就不用了。”老师说。 蔡语驰回到家问蔡铭,“什么是户口?”“我什么时候也能成北京户口?” 这纸薄页成了蔡语驰心中的一道阴影。小学毕业时她开始有自卑感,尔后与日俱增,变得沉默寡言。 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蔡语驰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父亲为她联系了宣武区一所艺术类中学。户口那张纸的阴影仍然没有撕去,她和其他孩子的差别体现在“借读费”等方面。 最令她担心的一天终于来了。去年11月,2009年高考网上报名之前,老师通知蔡语驰回原籍报名。 在蔡语驰出生前,爷爷奶奶就过世了。蔡铭的兄弟姐妹都在北京,老家已没有一位近亲。学校的通知说,蔡语驰不仅要将学籍转回原籍,人也得到当地学习半年。 400多公里外的邯郸对蔡语驰来说,是陌生的故乡。从小到大,她没有走出过父母的视线。蔡铭还了解到,北京河北两地的教材不一样,课程内容不同,会考进度不一。 一想到要独自一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融入另一个新的集体,蔡语驰变得焦躁不安,总是莫名地冲父母发火,“这么多年了,你们连个户口都没弄好。” 邯郸市教育考试院拿出该院2008年18号文件的规定,在外地借读的考生需要提供四证:户口本、身份证、高中阶段借读地的省级会考成绩证明、会考准考证。 蔡语驰的会考准考证在考完后就丢掉了。蔡铭急忙跑到宣武区考试院和北京市考试院,请求开具证明或调出相关信息打印,“他们说信息过期了,由于技术原因等不好查,没有先例。” 蔡铭的委托人转而请求邯郸市教育考试院通融一下,会考科的赵老师说不能违反规定。如果缺会考准考证,蔡语驰只能以往届生的名义报名。 高中尚未毕业的蔡语驰没有毕业证,也无法以往届生的名义报名。“另外,以往届生的名义报名对孩子也不公平。很多家长告诫我说,艺术类院校不会优先考虑往届生。”蔡铭来回折腾未果,错过了女儿的高考报名。 去年12月8日,得知高考报名没有成功,蔡语驰的情绪极度低落。平常按时回家的她,那天直到晚上近20时才回家,母亲询问时,她只应了句“在外头玩了会儿”,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里,后来她连续一周没有按时回家。 有会考成绩为何还要会考准考证?邯郸市教育考试院会考科的赵老师说,规定是这样的。 为何不能补充打印会考准考证?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说,没有这样的先例。 2月27日,邯郸市教育考试院高考科的王科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研究过蔡语驰的情况,今年3月10日,她还有机会报上名。 得到这个消息,蔡家人哭笑不得。现在正值艺考专业加试时间,看到同学们兴冲冲地四处赶考,蔡语驰内心一阵阵焦灼。 报名的链条断了,蔡语驰无法参加专业加试。“等报上名了,各艺术院校的专业加试早结束了,又有哪家院校会单独为我女儿举行补考呢?”蔡铭说。 蔡铭开始内疚和自责。“是我耽误了孩子吗?我研究生毕业,以前有很多机会‘买房入户’,我有能力买。孩子问我什么时候有北京户口时,我总觉得户籍改革是大势所趋,媒体年年呼吁,应该会很快松动,我太天真了,没想到12年了,坚冰依然牢固。”他说。“起诉教育部又有什么用呢?”蔡语驰感到绝望,她对父亲和律师说。 蔡语驰的委托律师张维新说,教育部应履行法律职责保证每一位公民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受教育权,而不仅仅因为其未在户籍所在地就读而丧失。蔡语驰高考报名没有成功,因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作为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教育部负有“不作为”的责任。 蔡语驰身后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因为捆绑于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让很多孩子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或沦为留守儿童。仅在北京,这样被折腾的孩子就达40万之众。这些适龄孩子受教育状况堪忧,甚至引发人间惨剧。 2008年2月,北京一位高三女生因怀疑自己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参加高考而自杀。 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交了一份《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高中阶段教育权利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省市参加高考报名、考试及录取。针对有关省市日益严重的“高考移民”现象,前几年教育部办公厅与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招生考试机构和公安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把高考报名资格关,杜绝“高考移民”现象出现。通知称,没有取得当地公安局签发的当地常住人口户籍,均须回原籍参加高考报名、考试及录取。 周洪宇介绍说,由于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高中教育并未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特别是高考缺乏有机衔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毕业后,他们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因此深受困扰,他们的孩子面临失学的窘境。 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这批学生绝大部分接受高中教育的途径是返回户籍地就读,而返回户籍地就读则面临很多家庭和体制上的困难。对于家庭来说,由于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返回户籍地就读意味着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将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其次,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的他们又要返回故乡独立学习和生活,他们还面临着一个重新适应和调整的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高中阶段的教育还面临着体制上的困难。目前,我国各地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异很大,返回户籍地就读面临着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此外,各地高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入学,中考成绩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由于各地中考试题及录取分数线差异很大因而没有可比性,没有参加当地中考的学生想进入普通高中是相当困难的。 而想参加当地的中考势必牵涉到转学籍的问题,因而也面临不少困难。况且,即使可以参加中考,但由于没有在当地学习,在当前的考试形势下,要考出好成绩是相当困难的。有些学生通过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到高中就读,但高昂的赞助费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里打工的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周洪宇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 目前,全国5800多万留守儿童和2000多万流动儿童成为特殊的群体。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到9.3%,即每年有近200万孩子失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这些儿童长期离开父母、失去家庭教育和亲情的呵护,不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必然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既害了孩子又连累了家庭,还给社会增添了负担。 胡星斗认为,北京的户籍准入制度也是有利于权贵的。 除升学等特殊情况外,北京现行政策法规只允许四类外地户籍者迁入而享受市民待遇:第一类是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名人、名家和民族传统艺术专家、体育明星;第二类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各类金融机构在京注册总部的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以及在京注册的地区总部、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第三类是在北京连续3年每年纳税达到80万元,或者近3年纳税总额达到300万元的私营企业主;第四类是部分在国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国外研究生学历的留学人员。 同样没有北京户口的八大类十多种人———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留学回国、外省市驻京机构、投资企业人员的孩子却可以在北京填志愿报考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户籍准入制度完全把弱势群体、普通新移民挡在了北京的门外。”胡星斗说,但这些人长期为北京做贡献,为北京纳税,为北京服务,是北京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城市美化的有功之臣,是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生重要力量。“如果北京还坚持以牺牲新移民上百万个家庭和四十万孩子的学业乃至前途为代价,以换取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外省市少120分乃至160分,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孩子作为牺牲品、给糟踏掉,北京还称得上‘首善之区’吗?”胡星斗呼吁,取消现行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招生规定,使每个未成年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丢会考证无缘高考 高中生状告教育部但胜算渺茫 自幼在京读书的高三学生小雨(化名),因户口在河北邯郸需将会考成绩转回原籍。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出示会考准考证以证明确为其本人成绩,准考证丢失的小雨却得知,北京教育部门无法补办,由此小雨错过2009年高考。小雨的父亲蔡先生认为,这一局面皆因现行教育制度所致。日前,小雨已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教育部诉至法院。 -回原籍高考 卡在“会考证” 小雨的父亲蔡先生告诉记者,按照教育部现行的相关规定,小雨需回户籍所在地河北邯郸参加高考。“在北京买房定居10多年,孩子从小在这里读书,”蔡先生说,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及两个地方的课程安排不同,都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些。蔡先生说,经过一番周折,他为女儿联系好了接收学校,并着手转会考成绩。“孩子考试完把准考证就丢了,”蔡先生说,当河北邯郸教育考试院要求出示会考准考证时,他连忙找北京教育考试院补办,得到的答复却是“无法补办”。北京教育考试院会考科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他们已按规定为学生开具了会考转出成绩单,但补办会考准考证此前没有过任何先例,加之其他客观原因无法补办。 蔡先生说,不能转会考成绩,小雨就无法按应届生身份报名;按往届生报名吧,还未毕业的她又没有高中毕业证,就这样,小雨眼睁睁地错过了2009年度高考报名。 -根在制度 考生起诉教育部 “孩子从小学美术,成绩也不错……”说至此蔡先生失声痛哭。他说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已经进行,同学们都在去各自报考的大学参加美术加试,小雨心里特别难过,但是仍期待奇迹出现。 而实际上供她选择的路却不多,“要么等下一年高考,要么读个民办高校,”蔡先生说,如果下一年高考,小雨就成为复读生,而有些美术院校只招收应届生。 造成这种局面,蔡先生认为现行教育制度是根本。为此他决定以女儿的名义起诉教育部。 -胜算渺茫 望关注此群体 为小雨提供法律援助的北京京博律师事务所张新维律师告诉记者,小雨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因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而被剥夺,作为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教育部负有“不作为”的责任,他们已经于2月25日上午,向北京市一中院递交了诉状。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讲,胜诉希望非常渺茫,他们之所以选择坚持,是希望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的权利,能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小雨们’像候鸟一样在高考前迁徙,既影响学生也影响家长……”另一位“小雨”的家长说,除非父母都放弃在北京的事业和发展,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再在“让孩子留守”还是“跟着漂”之间犯难? 昨天上午,记者从河北邯郸教育考试院高考科了解到,当地3月10日还有一次补报的机会。蔡先生得知后欣喜若狂,但随即又情绪低落,“小雨是艺术类考生,各个学校的专业加试都结束了,人家会为她单独举行补考吗?”(北京青年报 高淑英) |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