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第一批本科实行平行一志愿改革
第一批本科设4个平行一志愿,不设二志愿,且只进行1轮平行投档,对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剩余计划向社会公布,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参加缺额院校填报。其余批次暂不进行平行一志愿改革。
(一)实行平行一志愿的意义
平行一志愿相当于考生一次选择了多个第一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扩大了考生选择范围,减轻了压力,减少了博弈成分,给了考生更多的录取机会,撞车概率更小,高分考生落选数量将减少。
1、平行一志愿在客观上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由以往的只能填报一个第一志愿改为可以选择多个第一志愿,有利于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了志愿填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仅维护了考生的合法受教育权,也维护了考生的合理选择受教育权。
2、有利于妥善处理分数与志愿之间的矛盾,减少高分考生落榜。实行院校平行一志愿,遵循的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严格按照考生的总分顺序,依次检索考生所填四所院校志愿进行投档,减少了以往高分考生因填报志愿不当而落榜的问题。减少了传统志愿填报中出现的“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博弈性。
3、有利于避免高校生源“撞车或断档”(即“大、小年”)现象,提高投档满足率。从外省平行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一志愿投档满足率达96%,达到了考生志愿匹配性提高、录取透明度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的显著成效。
(二)平行一志愿四大特点
1、每个平行一志愿都相当于“第一志愿”
所谓“平行一志愿”,是相对传统志愿而言的,指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设置的学校志愿中,考生可以分别填报A、B、C、D 4个平行院校志愿,各平行院校志愿之间没有分数级差。
平行院校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具体地说,在第一批本科投档时,计算机投档系统将严格按照考生的高考总分从高到低顺序逐个检索、投档。检索到某个考生时,再依次检索该考生所填报的A、B、C、D院校志愿,只要被检索的4所院校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不管考生把这个院校填在哪一格,都相当于“第一志愿”,即向该院校投档,由高校决定该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的专业。如果经检索未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也完成了该考生的投档过程。
2.高分考生先于低分考生投档
“平行一志愿”投档时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根据高校最终确定的招生计划及投档比例,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分数高的考生先投档。比如一位考生成绩排在全省理科第10000名,需要前面9999人投过了,才轮到这位考生。
第二步,投档时按照排序逐个对考生的“平行一志愿”从A院校到D院校的顺序进行检索,被检索的志愿中一旦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比如,先看A学校,如果A学校招200人,按照1:1.05的投档比例,假设A学校已经投档210人,A学校投不进,则往B学校投;假设B学校招500人,目前只投了400人,则投到B学校,依次类推。如果考生均未达到其所报4所院校的投档线,则考生的4个平行一志愿无法被投档,只能参加缺额志愿的补报。档案投出则完成该考生的投档,然后再处理下一位考生。
与往年填报志愿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相比,平行一志愿的A、B、C、D只是检索顺序而非位次,考生投出档案的先后取决于高考成绩的高低,而不是哪个志愿在先哪个在后。在“分数优先”的原则下,永远是高分考生先于低分考生投档。
3、专业录取遵循志愿优先,务必慎填第一专业志愿
投档和录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成功投档并不意味着成功录取。投档时对应的是学校,录取对应的是专业。专业录取过程不是“平行”的,遵循的仍然是“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设定专业级差”的原则,实行平行一志愿后,各高校进档考生的考分比较集中在较小的分数范围以内,呈扁平状态,差距不大。所以专业竞争凸显,但最后吃亏的还是低分段考生,一旦这些考生填报的热门专业且不愿服从专业调剂,就只能退档。因此,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一定要慎填第一专业志愿。
过去每一批次线上的考生是先看志愿再看分数,现在是既看分数又看志愿。填报志愿时还是应适当拉开差距,各个平行一志愿之间要有梯度,而且必须要有一所学校保底,才能确保命中一所高校。除特别高分考生外,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同一层次的学校不宜一起报,这样容易一起落榜。平行一志愿的排序有先后顺序,排序上的先后就是检索投档的顺序,考生应将自己最希望就读的院校排在平行一志愿的最前面,否则就可能出现“高分低就”的情况。如果考生所填报的4所平行院校志愿定位不准,没有适当的梯度,可能所填的院校都不能被投档,仍会出现“上线落榜”的情况。
4. “平行一志愿”及“缺额院校志愿”均实行一轮投档,不补充投档
平行一志愿只实行一轮投档,不补充投档。也就是说,考生一旦投档到其中一个平行一志愿的院校中,该批次填报的其他三个志愿同时作废,若没录取而被退档,则须参加缺额院校志愿填报,即使原填志愿中有未录满的学校,也必须重新填报。或降到下一个批次录取。这也是平行一志愿设置的一个风险所在。考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平行一志愿只是减少了风险,而不是消除了风险。
平行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成后,省高招办将通过各市、县(区)招生考试机构及网络、江西教育电视台等途径,向考生提供录取情况查询。同时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招生人数等信息,用于招收“缺额院校志愿”的考生(其总分须不低于本批次录取控制线)。
(三)平行一志愿亦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即存在高分落榜而低分录取的现象。如甲乙考生分数相差无几,考生甲比乙高1分,考生志愿填报完全一样。根据高校扩大一定比例的投档原则,应多于高校招生计划数投档,甲投档于所填A院校,乙因分数差1分而投到了所填B院校。甲因分数低被A院校退档落榜,而乙则录取B院校。这样就造成考生甲不能录取A院校,虽分数比乙高却失去投给B院校的机会而不能录取B院校。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但却符合投档规则,因为每个考生在平行一志愿中只有一次投档机会,请考生加以理解。
(四)只在一本批次进行平行一志愿改革的原因
1、平行一志愿改革旨在有效解决高分考生落选问题。分数未达到一本线则不能称之为高分,所以只须在一本批次进行平行一志愿改革,就达到了平行一志愿改革的目的。
2、平行一志愿改革是一项牵涉面非常广,影响非常大,工作量、操作难度都非常大的改革。投档前,要进行各高校生源统计和预测,生源统计和预测工作有时多达10次。而且每次预测后,都要及时将各校的生源分布通知各高校并要求各高校将投档比例、能否增加计划数、是否按比例投档考生全部录取等情况在规定时间反馈给省高招办。只要有一所高校增减计划或调整投档比例,就必须再次进行预测,可以说平行一志愿投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为确保平行一志愿改革圆满成功,确保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平稳、顺利实施,促进社会稳定,我们先在一本批次进行平行一志愿改革,待取得经验和时机成熟后,再推广到其他批次。
二、一本、二本批次均实行网上填报志愿
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也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填报志愿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科学等好处。一方面减少考生因填涂志愿卡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使考生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另可以减轻工作人员校验数据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省去志愿卡机阅这一环节,减少各级招办的工作量,节约招生经费,能更好地为考生服务。
填报志愿期间,考生登陆江西教育网输入考生号和填报志愿密码就可以进行志愿填报。考生在未确认提交前,可以进行修改,一旦确认则不得变更。所以考生须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填报志愿密码,不得向他人透露密码;若被他人使用代报,其结果由考生自行负责。
我省普通高考志愿集中填报将分三次进行:
6月14-16日,估分网上填报提前批本科志愿;
6月28-30日,“知分、知线、知位”网上填报第一批、第二批本科志愿;
7月25-27日,网上填报第三批本科和专科(高职)志愿。
第一批本科平行一志愿、其余批次一、二志愿投档录取后,仍实行网上填报缺额院校志愿。
三、严格规范“三校生”的报名工作
省高招委、省教育厅已于2008年9月28日印发《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生实施办法》,办法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报名参加“三校生高职”考试: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中等职业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同时举办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招收未升学高中毕业生进行学历教育时,必须纳入当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一培养和管理,不得参加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升学考试”;中等职业学校“跨省招收的学生毕业当年不得参加跨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所在地组织的高等教育升学考试”;
4、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者;
5、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的或正在服刑者。
此举的目的一是加强对“三校生高职”类对口招生的管理;二是杜绝外省籍考生的高考移民倾向;三是规范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的招生行为。
四、深化艺术、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管理改革
1、在2009年体育专业考试100米、800米跑和立定跳远项目中采用电子仪器计时与测量,避免监考教师因人工计时产生的误差;足球项目考试统一放在室内进行,完善补考和缓考管理措施,此举可以不受天气变化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让考生在同样的场地上进行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在关键岗位上设置手机屏蔽仪,阻断监考教师与外界的联系;另外,承办院校监考教师减少二分之一。
2、在2009年艺术类专业各科目考试中,均使用手机屏蔽仪,阻断利用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和现代技术进行舞弊的信息通道。
3、进一步规范音乐类笔试科目考试,由往年专业教师监考改为由非音乐专业人员监考,以此规避专业人员监考可能带来的弊端,严肃考场考风考纪。
4、三本体育类单独划定文化线。对于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的录取,我省2009年将采取二本以上院校和独立学院分开划线,即在有效生源中分别按计划数1:1.2的比例划定文化控制线。其目的是,有效避免往年由于二本院校上线考生比例过大而造成较多考生落榜,以及独立学院生源不足造成每年均须降分录取的情况。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