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国有钱人开始把国外大学文凭与名牌汽车、豪华住宅等同,看作是一种必须的奢侈品,留学似乎变成了一种社会跟风现象。
相关资料:俄罗斯留学 中国艺术留学网 艺术院校招生 留学预科
很多人虽然打算到另一个教育体系中去读书,却没有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把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也等同于应付考试,即“SAT+TOEFL+AP=‘美国高考’”。准备高考的学生在背书、做高考题,而准备出国的学生在背单词、做SAT题。为了圆美国名牌大学梦,学生走出了奥数班,走进了英文考试补习班。家里投入的资金也与日俱增:国际部的学费、美国夏令营的学费、补习班的学费、中介费、考试费……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能考入好大学而做的准备,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美国的顶尖大学,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所谓的“国际化人才”。其实“国际化人才”不在于持有国外文凭,而是在于拥有人类公认的品质。这包括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同情心、可以换位思考、受到挫折不会轻易放弃等。比如,拥有适应能力就能够很快融入一种新的文化,这要比仅仅懂得语言更加重要。
所以在理论上,中国学生其实不用出国留学也可以成为国际化人才。但是我们如果不作出努力的话,留学热不仅无法为中国培养人才,反而只会带来人才流失。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等都可以在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为什么不能呢?关键中国现在是依靠留学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本国采取行动,推动教育的改革。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很多新的教育尝试,如公办学校的国际部,都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但如果想把国际部办好,首先要抱着一种实验的心态,并且允许自己犯错。但大部分的公办学校都已经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运行了几十年,他们的转变会有很多顾虑,而改革时新的教学理念也让很多家长和学生难以消化。
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为例,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尽量为学生营造美国大学的学习环境。学生被赋予相对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选课并安排课余时间。学生需要拥有自我控制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是当今人才必备的素质,越早掌握它,一个人的机会就越多。学校不会用严格的管理去剥夺学生们犯错误的权利,但会事先让他们了解需要承受的后果。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才会理解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并调整自己。
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很难接受这个理念。有的家长把学校看作一个服务机构:他们付了每年8万元学费,学校就必须保证孩子考出高分,进入排名靠前的美国大学。新进来的学生对这种教育也不是很适应,在传统意义下“学习不好”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并习惯了来自老师的压力。而“学习好”的学生则是习惯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崇拜,缺乏适应能力,缺少全面的自我认识,这导致他们的世界观很狭隘,无法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人。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在试着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学校不仅召开家长会,还每周写一封致家长信,公开学校本周的所有事项,很多学生也在开始的阶段之后越来越适应这个环境。但是,虽然国际部的学生在英文阅读、逻辑思维与自主学习等方面进步明显,学校也在不断为学生们创造新的学习机会,如去美国野外露营、去非洲做义工等,但很多家长依然很难接受这种教育理念。
这也是一些国内公办学校不愿意有所行动的原因。为了激发这些学校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邀请部分世界顶尖的高中进入中国开办学校。国外的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也就激发了国内学校对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无论具体措施如何,现在我们都要开始深入讨论新教育的尝试。如果想要自己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江学勤 作者系北大附中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刘一凝、陈卓然为北大附中国际部高二学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