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改革后,总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央美艺术系主任吕胜中提出:“艺考”摧残艺考英才,更指明素质教育 不能无视“艺考”。那么,接下来就和中国美术高考网来看看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吕胜中所讲述的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吕胜中称:
近十年,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吕胜中似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不怎么出新作品,也几乎不再有著作问世。这并非因为灵感枯竭,而是眼下他在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投入到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央美”)实验艺术专业的院系教学工作中。迄今,吕胜中已陪伴央美实验艺术专业走过十年历程。当年只有14名学生的“先锋班”,也已从一棵幼小的树苗长成为茁壮的大树—“实验艺术学院”计划今年9月在央美正式挂牌。
以“观念先行”为主要特征的实验艺术,其教育方法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有怎么样的不同?固有的艺术院校选拔机制,对实验艺术的发展构成了怎样的阻碍?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吕胜中。
思想
创新
做“家庭审美调查”
将实验艺术纳入到学院教育,以弥补当代新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原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中的缺位—这个想法最早诞生于2004年。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这个新的专业于2005年在中国最高美术学府诞生。
吕胜中还记得,那一年夏天,14位学生成了央美实验艺术系第一批“先锋班”的成员。和造型专业其他系科相比,刚刚入门的学生们发现,实验艺术系的课程方式有很大不同。每门课开始不是先动手画画,而是思考、讨论、写作,直至思路越来越清晰,再动手实施。
到了暑假,当其他院系的学生背着画架满世界写生的时候,实验艺术系的学生则化身“社会工作者”。每人要选择十户家庭,进行“家庭审美调查”,去观察和记录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审美用品。
许多学生对此感到不解:学艺术为啥要搞社会调查?事实上,在筹备实验艺术系之初,很多人提议像国外的艺术院校那样开设哲学课。因为所谓的“观念艺术”大都有某种哲学思潮的导引,但吕胜中却设想了美术青年学生学习哲学课有可能导致的情况:“一种可能是他们的作品成为西方各种哲学思潮的艺术化图解,因为只接受了"理"的结论,而难以获取"道"之体验。另一种可能是他们的作品动辄以"太极图"或阴阳学说符号代替中国传统思想的真谛。多年来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薄弱、国学在国民普遍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冷落,使我们的学生不太可能从这样的课程学习中突发"尽精微致广大的奇迹"。”而吕胜中又确实希望学生是善于思考并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人。因而他觉得,“家庭审美调查”这样的“社会学切入”方法是比哲学课更为恰当的选择。
而今,十届的学生在对社会的考察中完成了个人的社会知行,并树立了审美大众层面的立场与关怀。而他们做出的调查报告,连续起来就是一部十年来中国社会基本层次的审美思想的演变史。吕胜中深信,这不仅仅是同学们眼前的一种宏观文化,更是他们能够独享的一种资源和财富,也必将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
跨界研究
文学和电影走进课堂
实验艺术系看似“先锋”,但依然重视对传统的学习研究,也开辟有相关的研究方向,如“传统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中国年俗考察”、“现当代剪纸艺术鉴赏与创作”,目的是“试图在对传统语言的研究中获取现代思想表达的可能性”。同时,实验艺术系也增添了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现状”的学习。他们请欧阳江河给学生讲“诗人的目光”、邹静之讲“故事的力量”、廖一梅讲“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崔峤讲“关于中国实验电影”……诸多艺术相关领域“先锋”人士的加盟令实验艺术系的学习变得更为异彩纷呈。
在吕胜中看来,“实验艺术”虽然沿用国际当代艺术普遍使用的术语,但在院系教育的方式上,却没必要全盘按照西方当代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来建设,也不应以“实验艺术”或“实验性”教学代替或否定近百年来形成的原有教学体制中的优秀传统。
如今,央美实验艺术专业已成立十年,教学结构、课程系统趋于成熟完备。强调“实践检验”既有的艺术经验与社会有效性,并赋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涵,如“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社会与大众化立场”、“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等,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教学与学术成果,已不同于欧美为代表的国际当代艺术教育模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理想与实践的立场和趋势。
实验艺术系目前毕业或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约有200人。其毕业生每年的毕业作品被收藏的比例在美院中是最高的。而这其中,很多人更受到国际国内艺术界的关注,如王郁洋、邬建安、董媛、陈明强、叶甫纳、李洪波等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技法训练
“解剖观察”《历代帝王图》
在实验艺术的教学中,一直有个焦点性的问题:既然是“观念先行”,那么以素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技法,在实验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仍有必要?
吕胜中对这样一件事情记忆深刻:去年6月20日,
这番对话令吕胜中思虑良久:西方真的丢了什么吗?我们真的捡到什么了吗?
在吕胜中看来,仅是秉持写实的绘画功底对于实验艺术系的学生而言已远远不够。实验艺术家不应是某种技术的化身,而应该是技术语言的驾驭者。“来实验艺术的学生都会画画,但我们不希望他们只是掌握一门技术,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思维逻辑的能力与充足的知识储备。诚然,艺术家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一个有思想并能够传达思想的人。”
在实验艺术系的实践中,跟“画画”有关的课程依然存在,但内容却已不止于图样的描摹与手艺的修习。技法的训练过程中融入了“头脑风暴”的色彩:比如在“视觉方式”课上,要求每个学生自选一个对象,制作12种不同的图像,工具材料不限;或者,每人选择一块直径不超过
吕胜中的期望
一是:要加强中小学美术老师的理论水平与艺术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地位,不再把美术当成“副科”,而应和数学、语
二是:建立选拔高中生当中优秀的美术人才进入高等专业学校的方法机制,让有全面文化素养、又有志于艺术的青年得到实现理想的机会;
三是:进一步修订中小学美术教材,在基础教育的“共识性”水准层面上,加强作为“专业性基础”的内容,以通畅有志者进入高等专业教育的路径。
素质教育,不能无视“艺考”
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
针对备受诟病的以素描、造型为主体的艺术院校学生选拔机制,吕胜中也认为有改进的必要。但和“应对此标准本身进行改善”的主流观点有所不同,吕胜中认为应从和中小学美术教育接轨方面做文章。
“我曾下功夫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发现素描写生在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占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其整体结构趋于完整艺术修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目标,我觉得是很不错的。而高中阶段的"课标"要求更高,其中"美术鉴赏"部分的教材囊括古代、现代当代艺术史、艺术语言媒介形式、民间艺术以及美学风格、艺术评论等内容。而这些知识与能力目前都不是专业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的内容。我常想,如果美术学院基础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课标"要求,那将是一群令人"不亦乐乎"的艺术英才。”
尽管这个“课标”志向远大,但吕胜中发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状况堪忧。“这和高校"艺高"与其脱节有推脱不掉的干系—那些艺考得中的艺术青年被视为文化成绩较差的特殊型人才,他们在高中并未完成应有的基础能力训练,能够进入美术学院,很大程度上是在民办的"艺术考前班"中临时抱佛脚的结果;而那些考入清华北大的人,也从来不认为自己在艺术上一窍不通是文化储备的残缺。在全民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实际列表中,"美术"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名词。”
“很多人认为,原有的招生选拔机制需要改善,我个人希望能够与中学美术教育接轨,艺术的发生发展不能无视全民文化艺术的基本素养与审美要求。我也希望,在将来有可能招收具有全面文化素质并有艺术理想和相应能力的青年人到实验艺术系来学习。”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