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考网

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学生主观感受成标准
2013-09-17 来源:  浏览:0

 

2010年度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又是一年栀子花开,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大学校园,一些更年轻者正准备步入。

  不管中国高校有怎样多的不尽如人意,对于生活于斯成长于斯的学子们,这里是青春挥洒地,是梦想富集地,这里有他们的师友情谊,青涩爱恋,还有人生的提升与洗礼⋯⋯

  我们借助这些年轻人的眼睛去观察和测评中国高校,用他们对母校的评判来勾勒中国高校的样貌,因此特别制作“2010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针对全国110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四年级或五年级)进行广泛而严谨的问卷调查。有别于国内已有的各种大学排行榜,本次调查以学生满意度为唯一评选维度,全面展现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学习氛围、学术实力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力图为千万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力图让这些来自学子们的真实心声,能促进各大高校广纳民意,改进对学生的服务质量。

  本榜单选择的全国110所高校,参考了“211工程”学校名单、“985工程”学校名单,并适当加入了部分专业性质高校。

  我们衷心希望,那些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考生们,可以通过这份榜单,根据师兄师姐们的体验与心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校园真正的主人公们的评判,我们可以对中国大学进行另一维度的观察与思考。

  愿所有的毕业生们前程远大!愿所有的高考学子们梦想成真!

  挑个大学过四年

  满意度体系反映的只是被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虽然不能凭借它来评判一所大学的高低好坏,但从这些经过四年“洗礼”的毕业生口中,可以分享他们对这段人生选择的经验

  本刊记者/张蕾

  孙英东的大学生活是四年前开始的,在上海交通大学。妈妈和姨妈把他送到学校,在回东北老家的路上,那叫一个美滋滋呀。孙英东还记得,当年也是妈妈和姨妈,送表哥去大连海事大学报到,却是哭着回去的。

  挑个什么样的大学,几乎决定了中国家庭在一段时间里的表情。

  家长觉得孙英东的学校好过表哥的,大概只是因为上海交大很大,看起来很漂亮。除了硬件设施之外的东西,只在校园里给孩子铺铺床、整理整理衣柜的家长怎么能够体会到呢?

  像孙英东一样,四年前,有千万高中生进化成大学生;而今天,他们又进一步成为研究生、留学生或者社会人。四年的时间里,始终陪伴他们的是他们的大学。这里有噩梦一场,也有美梦成真。他们在大学里学习、生活,考试、恋爱,煎熬、撒野,他们切实地体验着一所所大学的崇高或者不堪。

  《中国新闻周刊》希望通过这些毕业生们四年来的体验,为母校打出一个满意程度。我们选取的110所院校,参考了“211工程”学校名单、“985工程”学校名单等,并适当加入了部分专业性质学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等。就整体满意度而言,传统综合名校清华北大依然居于前列,只是并非如综合实力排行榜一般名列头筹,清华整体满意度列第5,北大列第9。名校中也有名气与满意度不甚相符的情况,如武汉大学仅排85名。与之相对,专业性质的学校表现不俗,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进入前10,前者更是成为本次调查中总体满意度最高的院校。一些有行业侧重的院校也有不俗表现,华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分列总榜单的3、4、13、15位;一些名气不大的综合类院校如内蒙古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江南大学分列6、12、17、18位,进入20强,是榜单中的黑马。

  与总榜的黑马频出相比,建议报考排行榜上,准毕业生们给出的评分却与总榜满意度有所差异,总体满意度并不占优的北大成为推荐度最高的院校,而在建议报考的十强中,传统的综合类名校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浙大、复旦、清华、南开、中山紧随北大之后,武汉大学也位列第8。近年来,受艺术、影视类市场向好影响,中央美院、中戏等专业类院校也成为推荐重点。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东华大学,这所位于上海由原中国纺织大学发展而来的综合性院校,成为建议报考排行榜上第10名的院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在高校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决定因素,可以是学校补考要不要另外交钱的规定,可以是免费的、每秒10兆的、“让人担心硬盘受不了”的超快网速,更可以是毕业时学校或老师能否给推荐一份体面的工作。满意度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学校的好与坏,表达的只是被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就像一份经验主义的习惯性期待。如果能从中获得共鸣,那么孙英东们的经历或成为后来人的参考。

  专业与学校

  在《中国新闻周刊》2010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上,上海交通大学排在第20位,而大连海事大学排在第25位,两者主要相差在学习教育满意度和就业收入满意度上,至于最显而易见的,引得孙英东家长直接表现出情绪的生活满意度上,大连海事的整体评价还要高过上海交大。在建议报考排行榜上,上海交大排在第15位,而大连海事只排在第52位。

  这样的矛盾在榜单上有多处体现,可见,四年的体验下来,决定学生是否满意的,远远不是表面的光鲜;决定学生是否向后来人推荐的,也不仅仅是是否满意等感性因素,专业的就业前景、薪水高低、人脉积累的可持续性、地域的不平衡,都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理性考虑。

  当初报考上海交大,仅仅是因为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班主任的意见,是小城市学生报考时最权威的参考。那时的孙英东觉得,只要能上个好大学,什么专业都一样。于是他念了资源环境专业,就是“跟环保有关”。上大学之后孙就有点后悔了,有时他会惦记着一些学校没有交大大牌,但专业很诱人的学校,比如大连理工的本硕连读。

  “还是应该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孙说,如果喜欢的专业就业不好,那就在就业比较好的专业里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反正“人不可能只喜欢一样东西”,喜好和就业的矛盾总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相伴四年的是个不喜欢的专业就很麻烦。

  在本次的排行榜上,师范类和政法类院校整体式微,代表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分列35位和52位,在两类院校中排名最为靠前,而西南政法和华南师大则列在106位和108位,几乎在总榜中垫底。财经类院校受金融危机缓解影响,态势向好,除前文提到的排在15位的中央财经大学外,上海财经、西南财经以及对外经贸大学分别名列24、27及30位。

  根据孙英东的经验,在专业的选择上,不要迷信大牌学校,还要跟自己未来的出路联系起来考虑。

  “交大好,不代表什么都好。有些专业的名字很好听,但你什么都不了解(也不行)。比如交大的生命工程,在全国算是好的,如果你想去美国(读研),那就太好了;但如果你想找工作,那恭喜你,只能转行。比如学土木工程,怎么不去同济呢?就像通讯工程,北大的也不一定比北邮好啊。”

  四年大学下来,孙没有坚持自己的专业,也没有在学术路途上继续前进。他没有选择保研也没有出国,而是经不起“外面的诱惑”,用了一年的时间转型做一家媒体公司的市场工作。

  虽然脱离了交大教给他的专业技能,但至少,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失去交大所给予他的东西。

  “专业和大学就像短期和长期收益。专业是短期收益,学好了见效快,就能找到工作什么的。大学是个长期收益,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将来你出去,这些人都是你的校友,他们都要走向社会,以后这些人会在各行各业,你将会因此而获益。”

  像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从来都不乏知名校友。孙还在等待,将来某一天,这个长期效益显现出来。

  “慢慢熬吧,熬出来一些人(人脉基础建立起来)就OK了。”孙说。

  学校与地域

  孙英东当初没有选择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现在回头看看,“好处可能仅仅在于将来找工作少点麻烦吧。”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国情条件下,就业人群涌向发达大城市再正常不过,而在合肥生活了四年的学生如果来到上海这样的城市找工作,客场作战的压力会很大,而像孙这样的“上海人”,“坐着地铁就过去了呗”。

  论专业水平,中国科技大学大概不输给国内任何一所院校,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满意度排行榜上,中科大位列第10,但在建议报考的榜单上它则跌落在67位,地理位置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也流传出很多啼笑皆非的段子,比如某地状元家人到科大门前下跪希望取出档案,因为孩子的分数能上清华却被科大录取了,这在他们县城是件抬不起头的事情。

  与此可相印证的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整体排名都不理想,新疆大学和西北大学在总榜中排名最后,其他西部院校除内蒙古大学外无一挤进前十,高行政级别城市和东部海岸线依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内蒙古大学的高排名跟近些年来其所在省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无关联。然而西部院校即使如内蒙古大学整体满意度颇高,在建议报考名单上也只能出现在高校大军的中间(第55位)。

  跟孙英东同届的黎力就读的是中国农业大学。该校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满意度总榜单上只排49名,但建议报考榜单上却进入了前20位。

  “我觉得选择大学,城市很重要很重要。大学所在城市决定了你的视野,视野是最重要的。”黎力说。她的论据之一是去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爷爷来了我们学校”。黎力觉得,如果学校不是在北京,这样高规格的礼遇恐怕就很难想象。

  在黎力看来,视野会决定接下来前进的方向。

  “我来到了中国最好的城市,待了四年,接下来我就想去自己最想去的国家了。”黎力类比说,如果在大连上学,可能就会觉得在北京或上海读研是不错的出路,这跟大学期间就在北京上海度过,是两个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况且北京也有能力为这个大视野埋单——它能提供更多的出国渠道和交流的氛围。出国留学是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优选,黎力就是其中一员。

  除了在现实出路天平上的加码,地域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还在于城市的气质。

  “在交大,可能了解股票的比北京的要多,要谈论时政的话,北京肯定比上海多。”大学期间来过北京两次的孙英东这样评价城市气质对所在地大学生的影响。

  “这里只关心油价和房价,上海这个城市,人都太匆忙,前脚赶后脚每天都奔波着。”孙说。

  选择了某个城市,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你以后生活的方式和入世的气质。

  名望与收益

  孙英东曾向很多师弟师妹们推荐过自己的母校,他实实在在地说:“交大最好的,目前来看是它的牌子,这个是无可比拟的。找工作、出国,这个牌子都好用。”

  名望,就算不是世俗社会的通行证,也至少是打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对于每日筛选数万简历的用人单位和海外名校而言,“看出身”是最有效率最有保证的标准。

  “找工作在上海,交大的牌子还是万能的。”孙说。除非有特殊要求,用人单位可能根本不会去理会你的专业,看到“交大”二字,至少网申通过是没有问题的。

  而出国的情况更是令人羡慕,由于跟海外合作项目繁多,只要导师推荐,去普林斯顿、剑桥等世界一流名校,都不是太难的事情。

  唯一的困难是通过交大自己这一关,需要吃苦头。为了保证输出人才的质量,交大对于考试成绩把控很严,这让孙英东们有些抱怨,他问过复旦的学生,人家考试成绩没有在80分以下的,而在交大,老师似乎对挂科率熟视无睹,学生们更担心的是能不能及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申的GPA(绩点)与别校学生的比较,但只要一出去,在国外实验室里的表现还是过硬的,“幸亏(在交大)后期抓得紧”。“江泽民学长”2008年4月投稿给上海交大学报,阐述他对中国能源问题的看法,外界评论此举,“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他的母校,也因为这是一份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从榜单中,我们发现,越是有专业倾向的院校,越容易建立较高的品牌满意度。在品牌满意度排行榜上,除了北大、清华、复旦外,十强中余下七席都属于艺术、外语、医科、海洋和音乐类的专门院校,在整体排行榜中只位列百名以外的北京体育大学,在品牌满意度上排在第32位。

  名望和收益互为因果,滚动积累,一个良性的循环后,学生走出去后便会直接收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重学校的名望,或者说,对于相当一部分准大学生而言,名望有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一些名声不那么显赫的学校,学生们更多追求处事态度、思维习惯的培养,学校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温暖氛围,甚至是独在异乡的生活能力。这也是更广泛意义的大学的教益。

  华南农业大学的应届生李苏佳,有着广东人的务实,她觉得大学给予她更多的是如何应对走上社会的需要。学校定期邀请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校讲授社会打拼经验让她很受益,包括如何考取公务员等讲座也让她觉得对同学们很有帮助。相对于学习成绩的要求,在李苏佳眼里,华南农大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她在实习期间遭遇公司战略调整,所有的实习生都被裁员,而她是唯一留下来的,这被她归功于学习态度的认真,好过了其他实习生。

  刚刚毕业的侯芳也对自己的学校很满意,她定位自己的母校北京交通大学是个温暖的学校,“这里的制度安排很替学生着想”,比如学校会组织任课老师对挂科的学生进行免费培训,补考也是免费的;逢年过节也会有些温暖的惊喜,比如中秋节发月饼、端午节发粽子。

  黎力也很看重学校的气氛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中国)农大的学校风气好,因为农村学生比较多,都很朴实、踏实,比起其他学校,没有那么多攀比。”

  孙英东觉得大学能教给我们的东西,“不就是出门在外有些事情要自己处理么?”在这里真正得益于内心的,是“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上海交通大学的人,让我的人生道路更加有趣一些”。至于交大常常强调的“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孙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可依靠。

  大连理工大学的兰公博总结自己的大学四年说:“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经历了一段思想成熟的过程,世界观人生观调整的阶段,能够在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

 就业:那些无法乐观的年轻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结构性难题时,对很多人而言,毕业成为失业的开端,小城市和县城难以为他们提供岗位,学子们只好发掘校里校外每一种潜在的资源,以帮助他们在中心城市中生存

  本刊记者/李邑兰 汤涌

  “我想就是去开那个倒渣渣的车也可以么⋯⋯哪想到我不会开车,没得驾驶执照,只好去倒桶桶⋯⋯”——《老子从川大毕业》。

  五六年前被川大毕业生恶搞的就业去向而今成真,2010年,高考重灾区山东省会济南和浙江温州都出现了招聘大学生掏粪、清粪桶的事迹。央视主播朱军大声叫好,认为这是大学生甘于奉献,端正了就业观念。

  真正的解读则是冰冷的:“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环卫系统招募的大学生并非临时工,而是有事业编制的“黄金饭碗”工作,能进这样的单位,半年到一年的掏粪工作其实不算什么。抢到掏粪工作的人背后,如勇登奥哈马海滩一般,是无数死在沙滩上的猛士。

  实习成为就业稻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0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4%。如此算来,仅2009届,就有近80万的失业人口,根据中国大学统计就业率的方式,这些人不包括毕业后考研或者准备出国的年轻人。

  今年6月毕业时未就业的人更多:《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6月发起的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调查当中,在110所大学的受访毕业生中, 30.1%的受访者已经找到工作,19.4%的学生“有工作意向但没有确定”,50.5%的学生没有参加工作(其中的56.5%因为要深造而不工作),占总数22%左右的人是想找工作找不到。

  薛洋洋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 2009年6月他去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实习,四个月后,这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就顺利拿到了该网站的Offer,接下来,他可以悠闲地欣赏毕业晚会,享受最后的毕业时光。

  薛洋洋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工程班共31人,近一半找到了工作,剩下的一半选择了考研。而与他同宿舍的5位室友,两位考上了研究生,一位进了电视台,一位去了商业银行,还有一位留在了国企。

  “比起递简历,通过实习找工作,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薛洋洋说。

  实习往往是免费或者低薪的,当然是一种对毕业生能力的考验,也是劳动者用时间和精力变相打典给未来东家。

  根据中国大学的制度,实习应该是学校组织、院系派出老师带队的一种学习实践方式,很多大学里仍然保留着给实习学生报销一点点交通费用的习俗,这也是大学的最后一点温存。

  很多职业中学和技术学校的学生们早就被他们的老师带队进了工厂,上了流水线,变成事实上的低薪酬劳动者。在劳动力成本正在升高的中国,努力争取最后超额利润的企业们正试图把学生娃当作最后一根稻草。

  多数大学生不满意学校提供实习机会的能力,在“实践机会满意度”调查中,薛洋洋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在110所受访公立学校中名列第61位。

  排在前三位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均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类院校,学校也会为学生实践大开方便之门。以协和医科大学为例,在该校制定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办法》中显示,经过项目审批,学校可以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供1000元~3000元不等的赞助资金。

  西部的大学想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似乎更难一些,比如排在榜单末端的西北大学、新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的学校满意度排名在前20名,和其他大学的同学认为这归功于“对口垄断行业”不尽相同,很多北邮毕业生们感谢自己校友的品牌效应。他们经常提到的是微软中国前总裁、“打工皇帝”唐骏。据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郑超伟介绍,该校本科毕业生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0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达到99.41%。

  这种品牌效应在《中国新闻周刊》调研的“学校品牌满意度”排行榜中亦有体现,以排名前三位的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北大品牌自不必说,另两家“中央”院校则是各自专业中的“国字号”。

  心在接收函里安放

  “心在哪里安放”——北京市前市长、山西省原省长孟学农曾经这样描写自己赋闲期间的复杂心情。而有类似心情的毕业生只有在收到单位接收函的那一刻,心才能安放下来。

  学校的就业指导是通往“接收函”的一个途径。中国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李昂最终“牵手”某知名房地产集团,便结缘于学校邀请该集团来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邀请知名企业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等方式对学生的就业提供支持。

  并非所有招聘会都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多企业年年去各大学招聘,却基本招不到人,有深谙内情的人会偷偷告诉自己的师弟师妹,不要浪费时间,一些企业借口招聘实际在做推广,学校宣讲会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场地。

  “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显示,只有18.1%的毕业生能够靠校园招聘会获得工作机会,毕业生找工作主要还是靠自己(55.3%),此外,还有家人或亲朋好友的帮助(16.7%),以及同学或师兄/姐或校友的推荐(7.4%)。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新闻专业毕业生朱怡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经历数次面试后,她最终拿到了一家外贸公司英语翻译的Offer,公司给出的薪酬是每月5500元,这让她觉得十分满意,“我的心理价位是两三千元,它(薪酬)已经是我期待值的近两倍了。”朱怡说。

  户口和前途的博弈

  1987年出生的桂林人康霈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今年3月,她在近3万名应聘者中杀出重围,成功签约某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分行,她的月收入是4000元,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入户”北京的资格。

  她也是这个20多人的班级里唯一拿到北京户口的外地生源。“我们专业就业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就是每月4000~5000元,有户口就适当降一点。现在这个结果,显然超乎我的意料。”康霈显得很高兴。

  只有公务员、部分事业单位和国企、少量高薪技术企业可以帮职工落户。知情人士称,黑市上一个北京户口的价格目前是四五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北京的特点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如果不在毕业时落户,还想解决户口,那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读硕士、博士(需是正规的学历,别被各种进修班迷惑)再来一次毕业;二是在北京进行实业投资,只要年度利税足够高,也有机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正式市民。

  上海则是通过打分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权落户,比如毕业院校是“211”高校,加几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加几分⋯⋯

  位列“薪酬排行榜”前十位的高校,除了西南财经大学和暨南大学之外,全是京沪高校,前三甲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其毕业生就业平均月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不过,这个“高收入群”只占调研的110所高校中的2.7%,处在“金字塔”顶端,另有超过一半(59%)的受访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在1501~3000元之间。

  在北京的同学们对户口表现追捧和热爱的同时,上海的毕业生要显得超然一些,上海周边的省市,如杭州、苏州、无锡,都属于清洁舒适且有很多机会的城市,这个城市圈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稍微廉价些的生活成本,而北京虽有天津、唐山等城市在侧,却难以形成星月交辉的能力。

  中国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李昂进入某房地产集团后,最初的薪水并没有超过4000元,但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我更看重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我个人的上升空间。”与李昂持相近观点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离开了北京和长、珠三角等就业市场规模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就基本没有高薪可言。

  当然他们还面临着成为蚁族的风险,高薪城市的房价也同样高得离谱。

  “难题”下的突围

  对于法学院的毕业生来说,这几年是尤其艰苦的日子。北大法学院1986级的大师兄郭京毅毕业时(他学的是国际法,这是当年的高分专业之一,好多人不知道这类似屠龙之术,在国内很难用到),法学在各个部委都相当吃香,郭京毅在商务部法条司可以利用解释法条的方式和他的同学一起掌控项目审批,几年内就受贿844万元,被判处了死缓。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法学毕业生也许不容易犯这样大的错误,除了考上公务员的幸运儿之外,他们多数是以低薪的律师助理入行,苦苦挣扎过司法考试,历经千辛万苦,成为律所的合伙人。

  中国林业大学法学专业大四毕业生杨薇的求职之路稍显曲折。去年11月,杨薇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闯到最后一关面试阶段,最终还是没能笑到最后。此后,杨薇尝试投过几次简历,大都石沉大海,她决定静下心来,先扫掉找工作途中的“绊脚石”——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2010年大学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大类是法学(82.3%),属于“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与法学同拿“红牌”的还包括动画、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而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绿牌”专业。

  不过,专业限制并不是毕业生未找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未找到工作的原因”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专业不好,社会需求少”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仅占11.3%。排除继续深造因素(56.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毕业生未找到工作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两点:“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15%)和“不着急找工作,看看再说”(17.2%),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点原因恰巧反映了毕业生的两极心态。

  “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比较远,不想急功近利,一开始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隋昊言正是“不着急找工作,看看再说”的代表。

  隋昊言的经历听来有些“另类”。大四上学期,担任校报记者的隋昊言去某知名晚报实习,因为表现出色,他在该晚报今年6月初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中直接入围了实习考核的40名候选者之列,当时,投简历的毕业生接近3000人。距离“终点线”还有十天,隋昊言突然“弃权”了,他发觉自己对于摄影、视觉的兴趣超过了“妙手著文章”,他决定回到起点,“担着待业的名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摄影培训班,希望藉此进入专业摄影师的队伍,最好能自主创业,创办一个摄影工作室,从事时尚、广告摄影。

  隋昊言所在的新闻班共有45人,毕业的大致走向是找工作、考研、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其中,考研占了一半,考上的有三四个,约10人选择出国,剩下找工作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和快有着落的各占三分之一,而其中真正从事跟新闻相关工作的只有四五个人,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则只有隋昊言一人。

  为了不放弃所学专业,法学毕业生杨薇的同学们大多选择了“曲线救国”。根据北京市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司法局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外地生源只能把自己的档案放入北京市区域内的存档机构才能申请实习律师,从而进一步申请律师执业资格。为此,杨薇们一般的路径是:考上北京公务员,或者通过社区服务、村主任助理(这种难度不亚于公务员考试)等工作,获得北京户口,再去律师事务所。

  尽管大学生毕业的去向选择早已多元化,但“就业难”依然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话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将其总结为“结构性就业难题”,要想破解难题,“归根结底是解决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的合力。”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晨光教授说。

  在中国现有的这种经济结构下,成绩最好的毕业生往往选择大型国企、银行或者公务员岗位,因为这些岗位往往收入高、更稳定,甚至还有许多隐性福利(住房)可得。

  年轻人不愿意选择更辛苦、更富有挑战性的私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而中国的企业需要的更多的则是能在流水线前加班多日还不自杀的坚强硬汉。粗放的中国制造产业不需要那么多经济学、管理学人才和文学学士。

  当然,有经济学学士学位是件好事,遇到客户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先生,鉴于CPI和GDP的双高走势,我推荐您买这套西南向的二手房⋯⋯”

  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

被扩招“稀释”的大学教育

  扩招就像一场运动,用海量学生稀释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结果恐怕是学生不买账

  本刊记者/马军

  “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生’的贬值链。”《人民日报》曾就扩招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如此评论。

  大学越来越大,其教学质量也多遭诟病,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感受无疑最为真切。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学生凭借自己的体验对高校教育生态进行了品评。

  扩招中的异数

  毫无疑问,在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时,教师永远都是核心指标。在此次《中国新闻周刊》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排榜调查中,占去半壁江山的竟然都是艺术类院校,这成为该榜单中最突出的一点。这几所学校分别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中,中戏以91.25分高居榜首,超出第二名南开大学6.45个百分点。

  胡清是中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她对自己老师的喜爱溢于言表。进入中戏后的这几年,在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引领下,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从进校那一天起,无论在生活上碰到什么问题,她都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求助于老师,甚至包括爱情方面。学生过生日、唱歌、郊游,老师都会赶来参加,就像真正的好朋友。学生们经常不喊老师,张嘴就是“张姐”“单妈”。毕业时舍不得离开老师,哭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情形每年一次。

  学生们基础薄弱,必须趁这4年打好基本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7点老师就带着她们一起“出晨功”(练发音吊嗓子)。胡清说,她相信其他大学的老师可能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谈起老师们对自己的最大影响,胡清认为还是在“为人”方面。“在戏剧学院,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彼此关怀的关系。4年时间,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心态特别良好的人。”胡清相信,以后走上社会,无论遭遇怎样的处境,她都会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胡清的感受并非个例,即将毕业的中戏艺术管理系2006级学生张成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同样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诸位老师称道不已。

  “真的会有国外那种导师的感觉。”胡清说,老师们能做到这一步,也许班里只有25个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实际上,中戏所有的班规模都较小,人数一般在16~25人之间。班级里学生少,师生关系接触才能更为密切。

  传统上,这种注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艺术类院校的惯有教育模式。但上世纪末掀起的高校扩招热潮,也让艺术类院校深陷其中。一些在历史上隔年招生的专业,渐渐变为逐年招生。对此,很多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极力反对。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就曾呼吁:“教师队伍也该缓缓劲、充充电了。”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宣布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校方明确表示,北京电影学院要“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模式。” 同时,北京电影学院还宣布高职停招一年,集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上。

  同样,中戏不少专业也采用隔年招生方式,像胡清所在的播音主持专业,4年才招一次。少而精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中戏在 “教师水平满意度”“学校品牌满意度”“个人进步满意度”三个榜单上都高居榜首。

  被稀释的师资

  除艺术类院校外,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中,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传统名校排名也均靠前列,这表明在中国众多高校中,这些根基深厚的老牌学校仍然拥有着较强的师资,从而使其教育质量被学生认可,保持在一个在国内院校中相对较高的水准上。

  但与此同时,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这些同样具有不俗影响力的学校却在榜单中排名靠后,分布于70名至100名之间。

  大学生对这些学校的教师水平满意度下降,与这几所学校近些年来的急剧扩张不无关系。这几所大学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其在校人数皆已达到庞大规模,扩招幅度很大。其中四川大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6万余人,武汉大学接近5万人,厦门大学超过3.7万人,即便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也超过了2.7万人。

  相比之下,南开大学仅有学生2.2万余人,远远少于以上院校。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上,南开名列第2。榜单上的这个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扩招就像一场运动,用海量学生稀释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结果恐怕是学生不买账。

  “大楼”之惑

  70余年前,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名为《大学是什么》的就职演说中就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依靠师资这样的软实力,才能造就出一流的大学生。

  然而伴随大学扩招,许多大学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些热衷于大兴土木、热衷于办各种周年庆典的大学再合适不过。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在扩招风最盛时,上级部门发文要求必须以扩招拉动内需。压力之下,当年中科大扩招了500人,结果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当朱清时顶住压力,坚持不再扩招时,不仅得罪了地方官员,校内个别老师也有意见,批评朱清时“不圈地”不贷款属于战略错误。

  不同于中科大的特立独行,更多处于二线城市的大学扩招蔚然成风。

  南昌大学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调查中或可提供一个样本。在“图书馆满意度”“大学自习室满意度”等硬件设施榜单上,南昌大学分别高居第2和第3名。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学习氛围满意度”榜单上,其排名却在40名开外。

  南昌大学2010届毕业生赖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自己母校的“软件”要远远落后于“硬件”,“只有大楼,没有大师。”

  资料显示,经过数年扩招,目前南昌大学在校学生总数接近9万人。几年前校方开始搞“名园工程”,大力建设占地3600亩的前湖新校区。傍湖而居的新校区宛如一个大公园,让每个到访者赞叹不已。该校校门长300米,号称“亚洲第一校门”。

  “徜徉其间,的确很爽,但也仅此而已。”赖勇说,花这么多钱,他个人觉得有些浪费。

  四年前,赖勇来南昌求学,脱离了紧张的高中时代,但他并未觉得开心,对大学生活的失望之情挥之不去。他所处的小环境中,用功的学生是少数,更多人过的是一种松散的大学生活,学习氛围很难“提劲儿”。他说,假如大学时代能重演一遍,他一定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上。

  在与老师交往方面,赖勇也远没有胡清那样幸运。与中戏的师生关系相比,南昌大学的师生接触状态也许更接近于大多数高校的常态。学生们平时与老师接触不多,一学期下来,基本上只在课堂上见过面。很多老师都住在老校区,来学生们所在的新校区上课,往往讲完课就返回。

  赖勇说,他们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但不少人心中并没有多少留恋。回想起自己四年来的大学时光,赖勇觉得平淡,乏善可陈,这多少让他有些懊恼。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宣称要打造“名师工程”,花5到10年时间培养出本校的“本土”院士。然而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南昌大学因为大兴土木负债20亿元,如今学校收不抵支,不得不借新债还老债,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一个难题。该校外语系一名学生说,因为待遇低,系里一些英语老师陆续在离开。

  南昌大学的“大楼与大师”之惑,像一个缩影,展现出二线城市诸多大学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前10名中,二线城市高校只有两所,分别是第2名南开和第10名南京大学,其余被北京(8所)、上海(1所)瓜分。这也反映出师资力量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不均衡分布。

  同样,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榜单的前10名中,有7所高校位于北京和上海,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的倾斜,由此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大学在此榜单中名列第一,犹如一个异数。

  据了解,这与该校“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定期邀请学者有关。如今该讲坛已办到第83期,今年下学期平均每个月都安排了四五场讲座。

  近几年,包括贺卫方、杨振宁、朱学勤、秦晖、吴思、何祚庥、徐友渔、葛剑雄、胡因梦等知名学者与文化人士都曾被请来。

  赖勇记忆最深的讲座,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晓卿讲的“UFO与地外智慧”。他说,这些讲座对自己学业未必有什么用,不过现场能见识到一流学者的风度,感受到那种氛围,“也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

  恋爱知高校

  从恋爱来谈一个大学的好坏,似乎是一个相当怪诞的剖析面,但在实际的校园里,“恋爱”往往关联着学校的很多方面

  文/刘墨

  对高校而言,7月,既是结束又是开始。

  各地高校的录取分数已经陆续出炉, 18岁的成人礼莫过于一张理想大学的通知书。与此同时,路过大学门口,满眼尽是欢腾在半空中的学士帽。一进一出,时间的交错带着千丝万缕的不舍还有难掩兴奋的憧憬,凝固其中的,除了校园、师友,还有那浓浓淡淡的爱情。

  在《中国新闻周刊》针对恋爱空间满意度调查中,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排在榜单前十名,有意味的是,这几所学校在总榜单“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也在前10之列。而在恋爱空间满意度的后10名中,理工科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这几所院校与总榜单的后10名竟也有高度重合,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新疆大学和西北大学。这似乎在某种程度表明了在学生心目中,好学校不应该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尽管从恋爱空间指数的高低来窥测一个大学的品质有些怪诞,但实际上,高校恋爱的背后可以折射出大学的诸多方面。

  社团是爱情多发地

  “学语言可以一箭双雕,用日语跟男友打情骂俏,感情学习两不误。”李鸢略带调侃地说道。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刚刚摘掉了这个标签,成为了一名外企的员工。

  北外在北京城里,是多年来口口相传的风景点,这风景既有阳光下的绿荫,也有绿荫中的美人,知性的李鸢也算其中一景。与北外一样,在恋爱空间满意度调查中,排名前10的以文科和艺术类院校居多,这类高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女生“资源”优于理工科院校。美女自然也会成为提升学校风景线的重要元素。刚进大学,李鸢的一位异性朋友来北外看她,踏进校园后,完全变成了看“风景”,嘴里还不时地感叹,“上错学校了⋯⋯”

  如果比较“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与“大学社团满意度排行榜”,会发现,这两者的前10名有一半是重合的,其中包括北大、南昌大学、哈工大、北外和对外经贸大学。大学里的社团搭建了一个学生间沟通与互动的平台,社团里也有责任、荣誉、妒忌、磨练、真情,大学的社团生活更像是进入社会前的预演。 也正是在这个平台上,男生与女生获得更多的接触空间,从而使他们产生化学反应。北外的李鸢与男友余浩同系但并不同班,两者确立恋爱交往就是缘于大二两人在学校话剧社的相遇。

  每年社团招新的时候,也是高年级男性社员们最活跃的时刻。对于类似北外这样的学校,那更是男生们翘首期盼的时刻,大量的学妹即将加入。正因此,在社团满意度调查中排在前列的学校,他们相应的恋爱空间满意度不会有太差的表现,当然,受益最多的是社团成员。

  除了大学社团,同学关系的指数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恋爱环境的满意度。在“恋爱空间满意度”前10名中的北外、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哈工大、华中科技大也同样在“同学关系满意度排行榜”前10名中占了位。可见,没有良好的同学关系基础,一味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至少会阻碍与异性同学深入交往的途径。

  与“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前10名的重合度同样达到50%的还有“男生对女生满意度排行榜”,其中包括北外、北影、北大、对外经贸大和中戏。而位居“女生对男生满意度排行榜”第一名的南开大学,却没有出现在“恋爱空间满意度”前20名的榜单中。由此似乎可以看出,男生对女生的评价对于恋爱空间的满意程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女生对男生的评价却较难刺激恋爱指数的变化。或许,这表明了即使在青春洋溢的校园里,也仍然是男生较女生更主动去追求自己的意中人。

  站在高校肩上恋爱

  对于像李鸢与余浩这样的校园情侣而言,除了不能同班上课,其余的时间都是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除了教室、宿舍,相处之地当然少不了图书馆。

  其实大学生上自习,除了图书馆,还有很多选择,比如阶梯教室、专业教室等。但李鸢觉得北外的图书馆更为独特,“在这里有鸟语花香的感受”,学习效率和学习氛围绝对是“五星级”的。北外在《中国新闻周刊》“图书馆满意度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此外还有南昌大学、北大、中戏和郑州大学,这几所位列前10的学校在“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中同样占据前10的位置。而在“大学生自习室满意度”榜单中,北外仍然名列前10名之中。

  学习环境对于爱情发生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却与社团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书馆、自习室环境的良好会调动学生们走出宿舍,加入到一个众人学习的氛围,那么无意间瞥到邻座的她(他),便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北外周围的咖啡馆种类齐全,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与坐在硬板凳上翻阅日语资料相比,余浩更喜欢泡在咖啡馆里跟李鸢看日剧的感觉,“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听说读的多重收效”,“每次去,都有种被北外包场的感觉”。北外的半径不知不觉中似乎扩大了,校园周边潜在的活动范围自然成了孕育浪漫的所在。交通、生活、娱乐方便,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位居“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前10名的一些北京院校上,如中戏便是身处历史与时尚相得益彰的南锣鼓巷。

  在“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中,还可以看到地域的特征。前30名的学校里,来自北京的院校是最多的,其次是大连,再次是上海。而在男生对女生的评价榜单中,前30名中,来自北京的院校有12所,依旧是最多的。结合《中国新闻周刊》此次所做的其他调查来看,首都古城带给了大学生们全方位的升级体验。

  北京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而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魂。“北外是外语类里的最高学府,尤其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会慢慢养成一种优秀的气质。毕业时,余浩对我也说了这样的话。”李鸢满足里透着一股自信。从“对所在城市满意度排行榜”的调查里,可以看到,在前30所院校中,北京院校高达14所,这样压倒式的数据无疑证明了首都带给大学生们的满足感不只是一点点。

  当然,即使同是北京院校也在恋爱指数上有高低之分。据一位清华男生讲诉,学校的自习室里有很多慕名清华男生而来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女生,但却有个怪现象,她们都爱打着北外的招牌。这其中暗含了对北外的某种肯定,同时也道出了大学品牌某种程度成了男女相识的一张名片,彼此说出大学的名字等于在思想层面过了一招。一个人的长相总是一目了然,但对于内在的判断,也许学校的品牌无形中给了学子们一个辨别的方向。

  由于对社团活动、自习室、图书馆、校园环境、宿舍、恋爱空间等方面的调查中,北外都名列榜单中的前10名,所以在总榜单中北外的生活满意度分数是最高的19.2025,而在大学满意度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二。

  所以,不要小看学生对高校恋爱满意度的指数,窥一斑有时可以知全豹。★

 

扫码关注“美术生好帮手” 即刻一键查询
全国50万美术生及家长共同关注的公共微信服务平台 一键查看全国各省统考及各院校艺术专业招考信息陪你奋战艺考,助你完美收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