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考网

高考之后回到书房中 去领略阅读的美丽与奥妙
2013-09-17 来源:  浏览:0

教师爱上阅读,一定会本能地引导学生在那些经典书籍中,领略阅读的美丽与奥妙,时时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在内为情操,在外为气质

高考刚过,中考的日子又近了,我们的小学生也该放假了。而大孩子们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可以将焦躁不安的烦变成如释重负的闲。

高考之后呢?成功者洋洋得意,似乎一劳得永逸,除了分数,心里、脑里再也容不下一丁点儿东西;失败者戚戚然,仿佛人生已经成了定局。其实呢,他们的人生还很长,长到足够演绎精彩。只是因为敏感的青春,误把青春里的日月当作了一生。

所以,当女儿考上大学时,我送给她一段话:“其实人到哪一所大学读书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图书馆。学问的实质,像天国一样,是在你;而它必须出自你的内心。我们的心是一只猴子。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带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诉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领它走向那些好果子。”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的文字。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在我带领的教师团队里,更在我的学生面前,常借这句话表达我的心意。其实,人生的方向、人生的尊严、人生的智慧,到哪里才能找到?答案是在书籍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称得上有这些力量。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预期的第一次,也不可能一下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当我们结束了已经习惯的十年寒窗,放下刚刚还在试卷上疾书的钢笔,突然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转瞬间,竟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怅然。

于是,我们可以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安慰。在我们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不妨再次重读——在小大卫一脚深一脚浅地去寻找姨奶奶的路上,在密考伯一家人或大笑或哭泣的相拥中,在女佣辟果提透过钥匙孔传过来的吻中。我们寻觅着人生的出处。也许我们在故事里找不到自己的轨迹,因为没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完全借鉴。但是,在悲欢离合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未来。为那光明,更为自己的梦想。

人生尊严的理解与找寻,可以在那些哲学文丛中实现。那些“人不知而不愠”的从容,是“物壮则老”的透彻。如果说中国圣哲的思想是绵延不绝的山脉,那么西方思想就是一座座耸立在人间天堂的山峰。用激动人心的声音,带领后人探索无止境的“理解宇宙人生的乐趣”。从苏格拉底的申辩到卢梭的忏悔,从莫尔的乌托邦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每一位先贤都是一本独立的大书,提纯梳理了他们思想的精华。你可以直接倾听这些哲人的教诲,直接和他们对话,这时你更会觉得,人生的尊严向来不拒绝可以琢玉的他山之石。这本书,虽厚厚的,从未觉得沉重,端起的是庄重,立起的同时也是在寻找自我尊严。

人生的智慧,需要我们以虔诚的态度,到蕴含丰富营养的书籍密林中去寻找。就这一点而言,美国卡尔维特学校的首任校长希利尔先生,是我们为人师的榜样。正如我在博文中所言,希利尔的伟大在于,他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真正的“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把孩子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应付考试的机器,他用真正人文的方式,为孩子们讲那些时间尘埃下的活生生的人事、艺术和沧海桑田。

智慧本身是不分学科的,也的确分不了学科。向人文与科学任一方偏颇,都只能让跛足前行的人越来越多。上海世博会在中国掀起了科普热潮,要想让这一热潮持久,除了热情,还需要细心的观察、用心的实践,更重要的是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品格相匹配的人文情怀。今年的“六一”,我特别推荐了《小牛顿科学馆》。这本书难得地做到了这一点,让老师和父母见到了一种科普的中国面貌、人文面貌,如同似锦繁花中的一朵蒲公英,清清爽爽的文风没雕琢,朴素务实的科普饱含着感情,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眼中、心中——那种影响,我能预见到,可惜词穷,恐怕大家只能意会了。

也许是自己阅读视界的有限,也许因为阅读之少,所以,总是怀着阅读的渴望,将自己近期阅读的几本书,在每一个寒暑假,尽力推荐给教师、学生。这似乎成了我的习惯。

要读的,自己爱读的和应该读的,一定不止这些。但身为教师的你,一定会本能地引导学生在那些经典书籍中,领略阅读的美丽与奥妙,时时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让自己,让周遭的人,徜徉于阅读而不知返,慢慢熏出属于自己的一个气场来,在内为情操,在外为气质。

如此一来,待我们对照现实时,待学子长到青春之时,每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总会有个上位的参照,对人生和社会的困惑或磨难,都能有个不狭隘的豁达与担当,都能有份赤诚的真情与高贵。

暑假燥热还是清爽,对教师和莘莘学子来说,其实全在一心。回到书籍中吧,在这个假期,马上。(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 窦桂梅)

 

扫码关注“美术生好帮手” 即刻一键查询
全国50万美术生及家长共同关注的公共微信服务平台 一键查看全国各省统考及各院校艺术专业招考信息陪你奋战艺考,助你完美收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