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悬疑铁铸般地摆在每一位阅卷老师面前:为什么小学生写《好奇心》不跑题,而堂堂的高三学子却离题万里呢?
经过样卷分析、反复讨论,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好奇心”三字,是不能往“高”处、往“深”处、往“玄妙”处拔高的。“好奇心”只是认识的“初始阶段”,只是触发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一个“由头”。它的特征有二:一是“肤浅”;二是不断转移,即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小学生的脑袋不复杂,他们“低幼”地写“低幼”的“好奇心”,所以切题;高三同学的思考就相当复杂了,他们有意无意地将“好奇心”“拔高”“深化”,把认识的“由头”和“初始”直接挂向伟大的科学成果和革命实践,结果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大帽子套在小脑袋上,一直套到脚后跟!
正因如此,去年高考作文中“苹果”大丰收,许多考生都写牛顿躺在苹果树下,苹果砸下来,砸出了“万有引力”。殊不知,这苹果砸到其他人的脑袋上是永远砸不出“万有引力”来的,因为,牛顿关于“苹果落地”的“提问”已经不是浅薄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包含了“解答思路”的科学家的思维,一种面对自然现象的“科学顿悟”!假如别的科学家发问,问题可能就是:为什么苹果越落越快?大、小苹果落地时间一样吗?把“好奇心”与“万有引力”直接挂钩,固然很是浪漫的,却省略、忽视了太多的艰辛科学研究,是对牛顿精神劳动的可悲可笑的无知!
这是去年“审题”的一种“失误”。还有另一种“失误”,就是简单地把“好奇心”视为“好东西”,只要有了“好奇心”,万事好成功。殊不知,“好奇心”还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可能带来“万有引力”、“人类发展”,也可能造就一批又一批被鲁迅批评过的无聊的、可悲的“看客”!“好奇心”是一个“中性词”,切不可误读为“褒义词”!
在去年的优秀作文中,一些考生的思维就相当周密了。他们既没有“神化”好奇心,也没有“弱化”好奇心,而是辩证地、周到地审视好奇心,提出了切合题意的精彩论断:“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有这样一颗‘心’。”“好奇心是初始的,缺乏深度的,奶声奶气的。人们必须将‘好奇’的所得‘深化’,必须‘用心观察’、‘灵魂在场’、‘思想定位’,否则,无论多少个苹果砸下来,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好奇心只会闭上心房的窗,落满灰尘!”“驱使牛顿探究出‘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这一问题的动力,是他作为一名可以名留青史的伟大物理学家而必备的能力……于是,万有引力被抛出,画出了漂亮的孤线,飞上太空!”以上,皆是认真“审题”、冷静“审题”的结果。他们成功了。
解析08年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的得失,是为了发出一种警示:即使在我们有意识地降低“审题”难度的今天,每一位考生依然不能“大意”,不能“想当然”,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切切实实地“审”好“题”,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否则,一切皆为“泡影”。
如何写好临场议论文
尽管我们多年来一直“恳请”高中语
为什么要这般“恳请”呢?因为,根据我们数十年的阅卷体会,高考作文采用“记叙文”容易得高分,而“议论文”则往往难秀于林,只得一个平平常常的分数!原因已经说烂了,在此不再重复。
寡不敌众。我们几个阅卷负责人掏心窝的话语敌不过千千万万人的习惯势力――高中阶段仍然用90%的时间去练那种只讲“公理”、“常理”、“大道理”的令人困倦的“议论文”!
我们“认输”。我们也来讲“议论文”。力图让今年的江苏考生写出一些像样的“议论文”……
刚刚说了,高中生写议论文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腔,围绕命题重复一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缺少新颖性的冲击力。怎么办呢?要让比较稚嫩的高中学生立论独到、语出惊人,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习一些“杂文”手法,找一个比较巧妙、醒目的“由头”,说不定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005年江苏考《凤头・猪肚・豹尾》。我们问在北大读书的江苏籍学生:“此题如何?”他们说:“很变态!”如此评说有些过头,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出新的庸常的命题。然而,有些考生很会动脑筋,他们在寻常大道理之前引了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由头”,顿时全文皆有生气了。请看这一年的顶尖之作《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个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父,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父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父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初读此文,我们就十分感叹:咱们小时候也曾痴想过,既然孙大圣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题呢?――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虽然“想”了,都没有深究,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可以引发许多议论的绝好的“话头”(杂文中称为“由头”)!这位考生以此为引发,立即生动、形象、不言自明地将好几个“大道理”“新颖化”了,如:患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尝尽人间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炼,炉火出精钢;世上无捷径,征途即过程,等等。以上列出的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说一通,阅读者肯定觉的是“真理的重复”,颇感疲劳(当然,有些大手笔还是可以说出点名堂来的,但高中学生办不到)。
看来,平时多读书、多关注现实、多换位思考,认真积累一些好的议论“由头”,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前年江苏考“怀想天空”,我们在阅卷时想到一个颇好的议论“由头”,并以“康青”名义在报纸上公布了:开元年间,年轻的李白进京见宰相,冀求入仕报国。宰相拒见这个无名小辈。李白叫看门的送上一“版”(名片),上书七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好奇,于是接见。宰相问:“先生欲海上钓鳌,以何为钩,以何为线?”李白曰:“余以弯月为钩,长虹为线!”宰相又问:“这么巨大的钓竿,以何为饵呢?”李白逼视宰相曰:“以天下不义之人为饵,定能钓出天下大治的巨鳌来!”宰相倒抽一口冷气,下令逐客。――这段逸事,是李白研究专
我们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上述二例,是为了强调一点:在你无法把“常理”说出“新意”的情势下,巧妙地、恰当地运用“由头”,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一种“诀窍”,不妨一试。
中学生写议论文还有一个毛病:拼命举例,“理”不够,“例”来凑。有一年高考阅卷,我们竟发现一位考生在800多字中一口气举了6个例!如此用例,起不到“事实论证”的作用,只能是“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再掰一个,再丢一个。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剖析各种人情事理。用例一多,你就会“偷懒”,抱一个“西瓜”说一声“好”,根本没有切割就丢了。如果只抱一个“西瓜”,那你就无法“偷懒”了,只好下决心去“切割”,去“分解”,去“剖视”。所以,我主张中学生写议论文通篇只用一例(当然是精选之例),认真地加以分解,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联系”,这种“切割”本身就意味着“议论”已经启动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成千上万的考生扑向一个“明摆着”的论点时,你千万不能随大流,最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说得白一点、俗一点:秃子头上有一个虱子,明摆着。众多考生不假思索一窝蜂扑上,人人都拿这个“虱子”
首页 | 院校库 | 官微入口 | 报考指南 |